求阎伯理《黄鹤楼记》的译文要注释,也要译文(最好是直译)

yier1963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

piaoer5757 春芽

共回答了20个问题采纳率:95% 举报

译文
鄂州城的西南角上,有—座黄鹤楼.《图经》上说:“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,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,于是就用‘黄鹤’命名这座楼.”有关这件事记载在《神仙传》上,有关事迹还保存在《述异志》上.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,高高耸立,十分雄伟.它顶端靠着银河,底部临近大江:两层屋檐,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.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,坐在楼上,可以远眺城乡景色,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: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.
刺史兼侍御史、淮西租庸使、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、是河南的穆宁,他一上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,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.有时在公务之余他来此小憩,有时他登车在此把客人送到很远的地方,他游览一定来这里,设宴也一定在这里.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,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.朝中的文人想抒发感怀的时候,可以来此读到王粲的《登楼赋》,如果想寻找仙人的踪迹,来此可以找到荀叔伟驾鹤来临的地方.于是人们常常感叹说:“在荣华富贵之时,人们常常一起歌咏这雄伟的黄鹤楼,等到衰败的时候,看到黄鹤楼就常常感到物是人已非.”我奉命执笔,在这坚硬的石头上写下了这段文字.皇唐永泰元年,这一年是大荒落年,孟夏之月庚寅日写.
注释
第一层(开头两句),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.
[州城西南隅,有黄鹤楼者.]
鄂州城的西南角上,有—座黄鹤楼.
州:指鄂州,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.隅:角落.
文章开头两句,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,在武昌城的西南角,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.
第二层(第3至8句),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.
[《图经》云:“费祎登仙,尝驾黄鹤返憩于此,遂以名楼.”事列《神仙》之传.迹存《述异》之志.]
《图经》上说:“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,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,于是就用‘黄鹤’命名这座楼.”有关这件事记载在《神仙传》上,有关事迹还保存在《述异志》上.
《图经》:附有图画、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,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.登仙,成仙.尝:曾.驾:乘、骑.憩:休息.于:在.遂:于是.以名楼:用“黄鹤”命名这座楼.以,介词,用,后面省略宾语“之”.之,指代黄鹤.名,动词,命名.《神仙》之传:即《神仙传》,晋代葛洪著,广采群籍,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.《述异》之志:即《述异志》.南朝梁任舫著,大抵掇拾古代笔记、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.
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(223).据唐李吉甫,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:“吴黄武二年,(孙权)城江夏,以安屯戍地也.城西临大江,西南角因矶为楼,名黄鹤楼.”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了望楼:黄鹤楼虽然是—座军事哨所,名称却十分典雅,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:本文作者基于此,转引《图经》云:“费祎登仙,尝驾黄鹤返憩于此,遂以名楼.”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,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,提出晋代葛洪的《神仙传》和梁任舫的《述异志》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,证明事实不虚,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.仙人跨鹤,本属虚无,而作者却以无作有.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、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,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,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,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,为下文伏笔.
第三层(第9至17句),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.
[观其耸构巍峨,高标巃嵸,上倚河汉,下临江流;重檐翼馆,四闼霞敞,坐窥井邑,俯拍云烟,亦荆吴形胜之最也.]
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,高高耸立,十分雄伟.它顶端靠着银河,底部临近大江:两层屋檐,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.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,坐在楼上,可以远眺城乡景色,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: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.
耸构:矗立的楼宇(指黄鹤楼),“耸构”与“高标”意思相同.巍峨:高大雄伟的样子.巃嵸:高耸的样子.倚:靠着.河汉:银河.重檐:两层屋檐.翼:古代建筑的飞檐.闼:门.霞敞:高敞.窥:远眺.井邑:城乡.荆吴:楚国和吴国,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.形胜:山川胜迹.之:的.最:最好的事物.
前六句写楼的外貌:“耸构巍峨,高标巃嵸”一组对偶,刻画楼的整体形象.句中的“耸”和“高”、“巍峨”和“巃苁”都是高的意思,重叠使用,铺陈楼的高大.“上倚河汉”写楼的顶端,用夸张的手法,极言其高:“下临江流”写楼的底部,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,写出楼在江边,“重檐翼馆,四闼霞敞”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.至此,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,气势雄伟,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.“坐窥井邑,俯拍云烟”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,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,又临大江,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,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.一个“坐”字,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“俯拍”二字,构思别致,而“云烟”既能“俯拍”,其身在高处可知: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,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,登黄鹤楼如临仙境.难怪作者发出“亦荆吴形胜之最也”的感叹.“荆吴形胜之最”这一句,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.
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,有上有下,有远有近,有内有外,也有实有虚,行文变化多端,情趣盎然.
为了完整把后一段也给你.
第四层最后四句侧写黄鹤楼的地位价值.
〔何必濑乡九柱①、东阳八咏②,乃可赏观时物、会集灵仙者哉.〕
为何一定要到漱乡老子祠,东阳的八咏楼,才可以观赏到应时的景物,遇会到神仙呢!
濑乡九柱:指位于漱乡的老子祠.故址在今河南鹿邑.柱,屋柱,代指屋宇.九,泛指多.东阳八咏楼: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(今浙江金华)太守时所建八咏楼.楼原名“三畅楼”,沈约有《登台望秋月》等诗八首,称“八咏诗”,故又称其楼为“八咏楼”.灵仙:神仙.
在上文中,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经描写尽致了,本可以收住,但他意犹未尽,为了确立这座楼的特殊地位,他又列出濑乡的老子祠和东阳的八咏楼来作陪衬,用带有强烈感叹语气的反问句,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“赏观时物”“会集灵仙”,突出了黄鹤楼的价值.
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,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,交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,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.
本文结构严谨,前后呼应.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为神仙而命名,因“上倚河汉”而成仙境,因“会集灵仙”而成名楼,以“仙”字贯穿全文.黄鹤楼因“上倚河汉,下临江流”“四闼霞敞”所以可以“坐窥井邑,俯拍云烟”.也正因为这楼高耸入云,云烟缭绕,所以它是“会集灵仙”的所在.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,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.
本文篇幅短小,内涵丰富,节选部分只有115字,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疑,其中有掌故有景物,有事实,有议论,也有感慨,用这么短的篇幅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,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.
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.多用对偶:这篇短文,句式整散结合.富于变化.文中多用四字句,杂以三字、五字、六字、七字和八字句,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,使语意疏密有致,流转自如,感情充沛,节奏鲜明.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,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,气势流畅,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“亦荆吴形胜之最也”,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,并用虚词“亦……也”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,使文气得到了舒缓.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,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.至此.文章戛然而止,可言有尽而意无穷,余音袅袅,耐人回味,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,有铺陈,有夸张,有比喻,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.总之,这篇短文极具文采,使黄鹤楼与滕王阁、岳阳楼一样,因文而更有名,因文而更使之流传千古.

1年前

4
可能相似的问题
Copyright © 2024 YULUCN.COM - 雨露学习互助 - 16 q. 2.998 s. - webmaster@yuluc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