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. 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. 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. 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.“山随平

渡荆门送别
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. 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. 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. 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.
“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”勾勒出荆门的壮阔 景观,有人认为这是李白行舟游览所见之景,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?为什么?
本诗的结尾句用了什么手法,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?试作简析
ws1567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

CS简单爱 幼苗

共回答了14个问题采纳率:78.6% 举报

  1、“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”勾勒出荆门的壮阔 景观,有人认为这是李白行舟游览所见之景,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?为什么?
  同意.
  “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.”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、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:山逐渐消失了,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.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,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,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.“江入大荒流”,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,从荆门往远处望去,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,显得天空寥廓,境界高远.后句著一“入”字,力透纸背,用语贴切.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.
  2、直抒胸臆
  “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.”诗人从“五岁诵六甲”起,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,一向在四川生活,读书于戴天山上,游览峨眉,隐居青城,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,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,初次离别,他怎能不无限留恋,依依难舍呢?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,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,怀着深情厚意,万里送行舟,从对面写来,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.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,言有尽而情无穷.诗题中的“送别”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,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.清沈德潜认为“诗中无送别意,题中二字可删”(《唐诗别裁》),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.

1年前

4
可能相似的问题
Copyright © 2024 YULUCN.COM - 雨露学习互助 - 17 q. 0.012 s. - webmaster@yuluc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