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顾实验和探究:(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)

回顾实验和探究:(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)
(1)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.
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乒乓球,发现______,说明______,所用到的研究方法是______.
(2)探究光的反射定律:
器材量角器、激光手电筒、如图纸板
过程
步骤
如图装置,其中NO为法线.光沿AO入射,沿OB射出.若把法线左边的纸板向后或向前折,则在纸板上将______看到反射光线(填“能”或“不能”).
数据表格
实验次数入射光线入射角i/°反射角r/°
1AO70
2CO4545
3EO3030
(3)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:
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a和b、刻度尺、玻璃板.
方法用蜡烛b与a所成的像完全重合,从而得出像与物大小相等,这里运用的是______法.
现象结论移走蜡烛b,在此位置换上光屏,发现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,这说明平面镜成______像.
(4)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:
过程步骤实验中,小雨调整蜡烛烛焰、凸透镜、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,将点燃的蜡烛先后放在a、b、c、d、e各点,移动光屏,在光屏上寻找清晰的像.他发现:蜡烛在在______点时,光屏上得不到像.
表格
物距u像的大小像的倒正像的虚实
u>2f缩小倒立实像
2f>u>f放大 实像
u<f放大正立虚像
依秋YQ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

qhao403 种子

共回答了12个问题采纳率:100% 举报

解题思路:(1)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.通过小球被弹开,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,用看到的现象说明看不到的现象,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是转化法.
(2)根据光的反射定律:反射光线、入射光线、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.反射光线、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,反射角等于入射角.即可得出答案.
(3)等效替代法是用效果相同的另一件事来替代不好研究的事.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,可以在光屏上成像,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,不能在光屏上成像.
(4)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进行判断:
u>2f,成倒立、缩小的实像.
u=2f,成倒立、等大的实像,v=2f,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.
2f>u>f,成倒立、放大的实像.
u=f,不成像,可以得到平行光.
u<f,成正立、放大的虚像.

(1)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,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,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,便于观察,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;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是转化法;
(2)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: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,若把法线左边的纸板向后或向前折,则在纸板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.
(3)取两只相同的蜡烛a和b,一只点燃在玻璃板前,一只不点燃,在玻璃板后,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,后面蜡烛的位置就是前面蜡烛的像的位置,这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方法.
移走蜡烛b,在此位置换上光屏,发现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,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,不是实像,而是虚像.
(4)调整蜡烛烛焰、凸透镜、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;
b、c、d、e各点都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,能在光屏上呈现,其中的e点物距最大,像距最小,像最小.
F点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上,不能成像.
故答案为:(1)小球被多次被弹起;音叉在振动;转化法;(2)不能;(3)等效替代;虚;(4)同一高度;F

点评:
本题考点: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、原理、现象及其实验方案;声音的产生;光的反射定律;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.

考点点评: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、光的反射实验、平面镜成像特点、凸透镜成像特点,涉及的知识点很多,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,寻找规律.

1年前

8
可能相似的问题
Copyright © 2024 YULUCN.COM - 雨露学习互助 - 16 q. 0.037 s. - webmaster@yuluc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