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,用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细菌,侵染一段时间后,用搅拌器搅拌,然后离心得到上

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,用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细菌,侵染一段时间后,用搅拌器搅拌,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,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,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,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(  )
A.搅拌时间少于1min,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,说明仍有大部分噬菌体吸附在细菌的表面
B.“被侵染的细菌”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%,说明在侵染过程中细菌没有裂解
C.上清液中35S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最大值只有80%,其原因是侵染细菌的噬菌体外壳没有全部与细菌分离
D.因上清液中32P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%,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
hellprison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

liutye 春芽

共回答了16个问题采纳率:87.5% 举报

解题思路: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:
1、噬菌体的结构:蛋白质外壳(C、H、O、N、S)+DNA(C、H、O、N、P)
2、过程:吸附→注入(注入噬菌体的DNA)→合成(控制者:噬菌体的DNA;原料:细菌的化学成分)→组装→释放.
3、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: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→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→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→在搅拌器中搅拌,然后离心,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.
4、结论:DNA是遗传物质.

A、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,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,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,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,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,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,说明仍有大部分噬菌体吸附在细菌的表面,A正确;
B、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后,要利用细菌的化学成分合成新的噬菌体,使其裂解并释放出来,所以“被侵染的细菌”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%,说明在侵染过程中细菌没有裂解,B正确;
C、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,离心后,沉淀物中只含有少量的放射性,如果上清液中35S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最大值只有80%说明在搅拌后,侵染细菌的噬菌体外壳没有全部与细菌分离,C正确;
D、虽然上清液中32P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%,但仍说明是DNA进入细菌,因而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,D错误.
故选:D.

点评:
本题考点: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.

考点点评: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,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其侵染细菌的具体过程;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据此及实验结论,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,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.

1年前

7
可能相似的问题
Copyright © 2024 YULUCN.COM - 雨露学习互助 - 17 q. 0.203 s. - webmaster@yuluc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