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老子》中往往是:不说“道”是什么,而说“道”不是什么,比如“道”“视之不见”、“听之不闻”和“博之不得”等,这体现了

在《老子》中往往是:不说“道”是什么,而说“道”不是什么,比如“道”“视之不见”、“听之不闻”和“博之不得”等,这体现了什么思维特点?
白翎玄羽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

调笙 幼苗

共回答了15个问题采纳率:100% 举报

有这样一种观点,认为要理解某种哲学理论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了解他否定什么.
同样,回想一下我们认识事物或概念的过程,我们往往要将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对比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它,而这个对比的过程往往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差异而非共同点,也就是说人往往是在对比和否定之中认识事物定义概念的.
对于“道”,这种无形无相的概念,我们也可以假想类似于给盲人解释什么是红色.对正常人,我们可以说“红色就是鲜血的颜色”,但对盲人,他们永远都看不到颜色,我们只能说“在所有颜色中,红色是与其他颜色所不同的一种颜色”.
明确地给肯定与否定两种思维方式定名的只有佛家,肯定就是“表诠”,否定就是“遮诠”,表诠是说概念是什么,而遮诠是说概念不是什么.在佛家看来,老子论述“道”的思维方法就是“遮诠”的方法.
仅供参考

1年前

6
可能相似的问题
Copyright © 2024 YULUCN.COM - 雨露学习互助 - 17 q. 0.097 s. - webmaster@yuluc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