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是生命之源,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.

水是生命之源,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.
(1)根据如图回答问题.

①分析图1(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)可知,在水蒸发的过程中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填字母序号,下同)______;
A.水分子不断运动 B.水分子之间间隔改变
C.氢、氧原子发生改变D.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
②图2所示的电解水实验中,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
2H2O
通电
.
2H2↑+O2
2H2O
通电
.
2H2↑+O2
,试管A中的气体是______;
③分析图2可知,在电解水的过程中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;
A.水分子发生了改变 B.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
C.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D.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
(2)图3是小刚绘制的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图象,发现0s~3s内两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与8s时两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______(填“相同”或“不同”),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(答1点即可).
(3)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“城市,让生活更美好”.世博园区内有许多饮水台,可取水直接饮用.其中的饮用水处理步骤如图所示:

步骤①对应的作用是______(填字母序号,下同),步骤③对应的作用是______.
A.杀菌消毒B.吸附杂质C.沉淀过滤D.蒸馏
检验从饮水台出来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的方法是______.
(4)我市属于极度缺水的城市,为缓解我市水资源短缺状况,请你结合生活实际,写一条具体做法______.
vinic2000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

caren3100 幼苗

共回答了18个问题采纳率:88.9% 举报

解题思路:(1)①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.
②根据电解水的知识进行分析.电解水通入的是直流电,正极生成的气体较少是氧气,负极生成气体较多是氢气,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:1;
③用分子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.
(2)氧气不易溶于水,氢气难溶于水,因此氧气的溶解性比氢气强.
(3)根据活性炭有吸附性、紫外线能杀菌消毒分析;根据硬水、软水的成分不同以及与肥皂水混合时的现象不同区分软水和硬水;
(4)根据保护水资源的途径进行分析.

(1)①A、水分子不断运动,该观点符合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特点,故A正确;
B、水分子之间间隔不变,水蒸发后体积变大,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,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,变大了,故B正确;
C、氢、氧原子不发生改变,水蒸发是物理变化,水分子不变,其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也不变,故C错误;
D、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,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,当物质被分割小到分子时,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,而不能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,故D错;
②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,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:2H2O

通电
.
2H2↑+O2↑,电解水一段时间后,由装置可知,试管A中收集到的气体较多是氢气,则B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;
③A.水分子发生了改变,在电解水反应中,水分子被分割成氢原子和氧原子,它们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,所以水分子改变了,故A正确;
B.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,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,所以在电解水中,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,故B正确;
C.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,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,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,所以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,故C正确;
D.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,水由水分子构成,只含有一种分子,属于纯净物,氢分子和氧分子是两种分子,它们合在在一起时属于化合物;
(2)氧气不易溶于水,氢气难溶于水,因此氧气的溶解性比氢气强,因此0s~3s内甲乙两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与8s时甲乙两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不同.
(3)在步骤①中,由于炭罐中有活性炭,活性炭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杂质;在步骤③中用紫外灯管照射,紫外线能杀菌消毒;硬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的浮渣多,软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多;
(4)节水的措施包括,一方面要节约用水,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,故为:用洗菜淘米的水浇花(或用洗衣服的水冲洗马桶等)
故答案为:(10分)
(1)①AB;②2H2O

通电
.
2H2↑+O2↑;H2;③D;
(2)不同;相同条件下,氧气比氢气在水中溶解得多(合理即可得分).
(3)B; A;取少量水样于试管中,滴加少量肥皂水,振荡,若有大量泡沫产生,则为软水,若有大量浮渣,则为硬水.
(4)洗菜的水冲厕所等(合理即可得分).

点评:
本题考点: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;电解水实验;水的净化;硬水与软水;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;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.

考点点评: 本考点考查了电解水的实验及水的净化等,属于与课本知识同类信息,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,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,并理解应用,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.

1年前

4
可能相似的问题
Copyright © 2024 YULUCN.COM - 雨露学习互助 - 17 q. 2.502 s. - webmaster@yulucn.com